在明朝中叶的江南水乡,一位才华横溢的才子诞生于苏州的官宦世家,他便是祝允明,字希哲,自号枝山,后世尊称“祝京兆”。他与唐寅、文徵明、徐祯卿并称为“吴中四才子”,又和文徵明、王宠、陈道复并称为“吴中四名家”,是苏州吴门书派的领军人物 。其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,宛如一部精彩绝伦的传奇,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祝允明出生于1461年1月17日,成长在山西,后迁至苏州。他的祖父祝颢为明正统进士,官至山西参政;外祖父徐有贞为明宣德八年进士,官至兵部尚书。这样的家庭背景,为祝允明提供了极为优渥的成长环境,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。他聪明好学,五岁能写大字,七八岁能识祖父文章中的难字,九岁便能作诗,被誉为“神童”。在幼年时期,朝野书风以“台阁体”为主流,但祝允明却独树一帜,好学魏晋唐朝字体,展现出超越常人的艺术眼光。
成化十四年,祝允明娶吴门前辈李应祯之女为妻,次年入学为生员。李应祯精于书法,对各体都有研究,他提倡创新,在实践上自成一格,对祝允明在书法上的进步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。成化十六年,祝允明第一次参加乡试,从此踏上了漫长的科举之路。然而,青年时期的他在功名仕途上一无所获,却在诗文书法上崭露头角。他和友人都穆皆以古文辞闻名于吴中,吸引了文徵明、唐寅、张灵等追随其后,共倡“古文辞”。祝允明“古邃奇奥”的文风受到推崇,一时名声大噪,在吴门文化圈中地位颇高。他的书法作品多为与吴门诸多前辈雅集交游时应请完成,如应吴宽之请所作《林酒仙诗》,应沈周之情所作《秋轩赋》,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的书法才能,也体现了他在社交中的重要地位。
展开剩余76%弘治五年,三十三岁的祝允明在第五次参与乡试后终于考中举人,主考官王鏊对他的答卷赞赏有加。然而,此后的二十一年间,他七次进京参加会试却均未中第。科举之途的频频受挫,对他中年时期的思想生活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。祝允明才能出众却屡试不第,或许是因为他擅长的“古文辞”与当时科举所要求的“时文”有所冲突,他骨子里对“时文”不屑,尽管能够学习一二,但终究无法适应科举要求。多年的坎坷艰辛使他深感踌躇失意,内心被残酷的现实撕裂成了两极。他本希望成为经世治国的传统儒家知识分子,但现实却让他开始崇尚老庄哲学,逐渐变成了狂放不羁的文人侠客。在求取功名初期,他还常常与文徵明、唐寅、徐祯卿谈文论艺、相互砥砺,但七次会试不第后,他自叹“迂迟”,满怀怀才不遇之愤郁,开始游戏人生,与酒色为伴,传出许多风流逸事。这种思想的转变和内心的冲突也体现在了他的诗文书法中,其书法作品由早期的正书、行草转向草书居多,具有个性特质的艺术创作也渐趋成熟,晚年的大草此时已经初现端倪,逐渐成长为吴中书家的领军人物,作有行书《可竹记》、草书《秋日闲居赋》《兰花咏》《赤壁赋》等。
正德九年,五十五岁的祝允明通过铨选得人推荐,终于得到广东惠州府兴宁县知县一职。在任期间,他展现出卓越的治政才能。他破除迷信、改善民风、评定贼乱,使兴宁县民风大为改善。上任仅几个月,就把几年积案、公文全部处理完毕,特别是判决案件,以秉公办事、善决善断而闻名遐迩,深受民众的称赞。兴修水利是他任知县最突出的政绩,他对水利有深刻认识,写了有名的《水利记》一文,阐述了水利对农业的极端重要性。然而,后因修史书耽误了催收租税而被停发俸禄,又不得重视、仕途不顺,他自称“枝山道人”,思想愈加放浪形骸。
嘉靖元年,六十三岁的祝允明被调往南京任京兆应天府通判,被称“祝京兆”。在任期间,他深刻认识到朝廷弊政丛生、官场腐败,为官不满一年便称病归乡,过上了隐居生活。嘉靖二年,他重返苏州,修葺外祖父徐有贞旧宅,更名为“怀星堂”,并作《怀星堂记》以记其事,文中充满了对外祖父的敬仰之情。同年,好友唐寅去世,祝允明悲痛万分,赋诗恸哭。嘉靖三年,七十五岁的恩师王鏊也与世长辞,祝允明悲痛难抑。良师益友的离去,让祝允明的晚年生活多了一丝凄凉,暗淡的人生使他更加求助于老庄哲学,晚年作品多为狂草巨制,直抒胸臆。
嘉靖五年,六十七岁的祝允明在病中与世长辞。嘉靖七年,在其祖父祝颢墓边安葬祝允明,好友陆粲、王宠亲自为他写下墓志铭与行状。祝允明在书法领域成就斐然,擅长楷书、行书、草书多种书体,主张尊古复古,临习二王、钟繇等先代书家。他的楷书用笔浑厚、形态略扁,主要得力于钟繇、王羲之,翁方纲曾跋云:“祝京兆以小楷为上乘。有明一代能具晋法者,自南宫生(宋克)开其先,惟枝指生得其正脉也。”他的行书则主要师法二王一脉,清人陆时化赞其行书《古诗十九首册》云:“祝希哲书力追二王,趋向既高,兼之天姿超卓,学力深沉,遂为有明书家第一。”而他最为擅长的则是草书,其草书“风骨烂漫、天真纵逸”,明显得力于旭、素狂草,在他所擅各体书中最为突出,尤其是大幅长卷逾丈长,笔法精熟、气势豪放,堪称明代草书之冠。他的草书作品如《前后赤壁赋》《草书杜甫诗卷》《古诗十九首》等皆为传世墨宝,其草书提按和使转的笔法交互使用,行与行之间的距离很紧,形成一种汪洋恣肆的视觉效果 ,重新倡导北宋尚意书风,并上乘唐人狂草之路,使唐宋后狂草一脉没落的局面有所改观,为后代书家将这种风格推向高潮奠定了基础。
在文学方面,祝允明同样成果丰硕。他擅长古文辞,文学作品丰富,包括诗(古体、近体、歌行)、赋、散文(记叙、传志、碑版)、小说等。他主张师习古人,创作传统诗文,强调诗和文的不同,对振兴传统文学起到了积极作用。他的诗歌含茹六朝,以晚唐为宗,辞藻艳丽,但又不失清新风格。他一生著述颇多,有《怀星堂集》三十卷、《小集》七卷、《文集》七卷;《祝子罪知录》十卷、《读书笔记》一卷、《蚕衣》一卷、《浮物》一卷;《志怪录》五卷、《野记》四卷、《前闻记》一卷、《猥谈》一卷、《语怪》(现存一卷);《成化间苏才小纂》六卷、《江海歼渠记》一卷;另有一些参加编写的地方志,如《正德兴宁志》《正德姑苏志》;此外还有《金缕》《醉红》《窥帘》《畅哉》等集 。虽然他的文章思想新颖,但文学性质的艺术成就并不高,反而是诗歌更具特色。由于他诗名和书法闻名远近,四方人士常来登门求其诗文,有些作品系随意而成,锤炼不够。从内容来看,他的小说作品《志怪录》和《语怪》以鬼怪、神灵、特异之事为主,可划入志怪类小说;《野记》和《前闻记》的取材以明代实有的帝王名臣为主,但也有不少三教九流之徒、奇人异事和有明一代的典章制度,因此可称其为杂史轶闻类小说。
祝允明的一生,充满了传奇色彩。他年少显贵,却在科举仕途上屡遭挫折;他才华横溢,在书法和文学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;他性情豪放,不拘俗格,晚年放浪形骸,玩世不恭。他的故事被后世不断传颂,成为了江南文化的一个象征,激励着后人在艺术和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,突破自我 。他的作品和精神,如同璀璨的星辰,在历史的天空中永远闪耀着独特的光芒,为中华文化的宝库增添了珍贵的财富。
发布于:四川省博星优配-博星优配官网-正规配资十大排名-股票网上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